小微金融的功能定位与中小企业生命周期和成长规律的节奏匹配
发布时间:2016-04-14 16:13浏览次数:2352
不读《国富论》不知道应该怎样才叫“利己”,读了《道德情操论》才知道“利他”才是问心无愧的“利己”。
——米尔顿·弗里德曼 [美]1976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
——米尔顿·弗里德曼 [美]1976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
小微金融的功能定位与中小企业
生命周期和成长规律的节奏匹配
青岛市小额贷款企业发展促进会
青岛市融资性担保企业发展促进会
秘书长 孙良韬
成立于上世纪70年代的孟加拉国乡村银行在现代金融史上开创了小微金融的新篇章。经过近40年的发展,它将金融服务带给了数千万社会底层人士,并且引导了世界其他国家小微金融的发展。“穷人的银行家”穆罕默德·尤努斯携诺贝尔和平奖的荣誉将“格莱珉模式”在50个国家得以成功复制,联合国更是把2005年命名为“国际小额信贷年”。且不谈宏观上,不同于孟加拉国,我国小微型金融的发展由于特殊的经济环境,需要结合现有的金融体系格局、制度基础、资金支持以及相应的监管对小微金融进行深入研究,探索适合我国小微金融发展的途径,也不谈中观上各地就促进小微金融发展相关部门政策指导和多元、多样、多层次金融主体取得的业务实践成效,本文拟就微观上专设小微金融的功能定位与中小企业生命周期和成长规律的节奏匹配做一研究探讨。
一 小微金融的功能定位
小微金融有存在的客观性和合理性,孟子曰:“万物皆备于我矣。反身而诚,乐莫大焉”。发展小微金融的命题,出发点和归宿可以简单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为小微经济的发展提供金融服务,需求引导供给,小微经济需要什么样的金融服务?总的来说,还是最传统的信贷和支付,这是最基本的业务。
(一)小微企业的金融需求与引导
金融是个工具,是链接供需方面的介质,金融需要导致金融供应。金融机构和实体企业是社会经济生活中的两个最重要的微观经济主体,金融机构与实体企业的生态平衡要求金融机构与企业在地位、数量、规模、产权、市场、风险、区域、质量等各方面互相适应、互相匹配的良性互动关系,形成小微金融与小微企业生物链中的供需平衡。
这里需要说明与区别大中型金融机构参与渗透型小微金融与区域专设小微金融机构主业型小微金融,大中型金融机构参与渗透型有几种形式:一种是成立专门的小微企业服务中心,业务下沉;一种是为小贷公司和其他小额信贷组织提供批发贷款;第三种是投资小机构,成立村镇银行和贷款公司,通过子公司发展小额信贷业务;第四种是大型机构为小型机构提供能力建设,提升其服务能力。本文重点研究的是区域专设小微金融机构的主业型小微金融。
首先解析小微经济,中国生产性经济体分六个层次,大企业,中企业,小企业,微企业,个体户,农户,大企业大约数千,中企业数十万,小企业微企业合计1200万(微企业的标准,工信部统计局等四部委2011年7月发布),还有4000万个体户。[1]通常讲这些小微企业具有法人治理不完善,经营风险大,抗风险能力弱,信息披露不充分,易受经济环境变化的影响等先天弱性特点。按对经济体大经济体,小经济体,微经济体的划分,依此逻辑,可以分大金融,中金融,小金融,微金融。小微企业、个体户和农户就是草根经济体,或者叫小微经济体,为他们服务的金融体系就是小微金融,或者叫草根金融。
有学者概括小微金融的需求具有以下特征:微小性、市场性、民间性、普惠性、高价性、稀缺性(相对于大企业全部有贷款)、次要性(非系统重要性)、灵活性、成长性(发展、科研、就业增长点)。[2]客户数量多、行业分布广,信贷周期短、贷款额度小、用款次数频繁,风险较大、收益较高,担保物及担保方式匮乏,以及客户信息采集较难等是小微企业融资业务的特点。
小微经济确实有很大的金融、融资的需求,以青岛为例,截至2014年4月末,青岛市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达到10060亿元,成为山东省首个贷款破万亿元城市,自2009年以来,小微企业贷款已连续五年完成“两个不低于” (小微企业贷款增速不低于各项贷款平均增速、贷款增量不低于上年同期水平)目标,截至2014年9月末,辖区银行机构小微企业贷款2502.9亿元。与传统的金融机构相比小贷机构更加贴近客户,手续简便灵活,有效的弥补了传统机构金融机构对小微企业和农户的扶持乏力不足。小企业、微企业,个体户,农户他们对于生产中产生的及时、快捷、方便、高效、低成本的融资需求,就是小微金融的目标。
(二)小微金融的真空与补缺
“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金融不是胎生、不是卵生、不是湿生,而是化生。也就是说,金融是人类社会生产活动必然生长出来,而且是从内部生长出来的。压抑与遏制的结果只能是“劣币驱逐良币”、“压得住头压不住根”、“一旦露头便杂草丛生”。
无论承认与否,民间融资都客观存在。对市场准入的行政限制,只能降低民间融资的透明度,增加民间融资成本。在全球,尚无完全禁止住民间融资的例证,只是隐蔽程度不同而已。与金融体系构建相同,小微金融体系也由五个要素构成:金融对象、金融机构、金融制度、金融市场和金融方式。如果说存在金融真空,就是意味着金融要素的不健全,落实到小微金融真空,更多的是意味着小微金融机构主体的真空。
一直以来,小微企业融资难,在中国乃至全球范围内,都是各国金融体系的“顽疾”之一。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传统的大中型金融机构经营方面存在惰性,有肉吃,不愿意啃骨头”,经营中的当铺化现象明显,必须先抵押再贷款。这导致金融服务与公众对金融服务的需求有明显差距和空当,突出体现在产品的丰富性不足、覆盖面不大、满意度不高。以中国为例,小微企业创造了80%的就业、60%的GDP和50%的税收,获得的贷款在全部贷款中的比例仅为20%多一点。
在这方面,为充分利用庞大的民间资金的潜力和信息优势填补部分正规金融服务不足,从增加有效金融供给理念出发,满足社会金融需求,积极培育面向小型微型企业和“三农”的小型金融机构,促进经济社会健康发展,仅就小额贷款机构成立一项指标,从2005年以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支持小额贷款公司健康发展相关政策,收到了良好效果,正逐步弥补了小微金融需求的空间和空白,坚持“用自己的钱”,“有多少钱办多少事”,服务熟人,形成以自身资金能力在一定范围内为熟知的客户提供信贷支持,利率覆盖风险,以确保较低的不良率和严格控制风险外溢的一种融资形式。截至2014年末,全国共有小额贷款公司8791家,贷款余额9420亿元[3],合理引导民间融资,促进多层次资本市场健康发展,促进小型金融机构服务小微企业。
在小微金融的填空与补缺方面,小额贷款行业除获取准生、谋得身份外,还应立足生存、谋求发展,应重点关注以下方面:一是小额贷款机构要区别于传统的已有的金融机构,一定要找准目标市场,其服务客户主要是针对那些无法从传统金融机构获取资金支持的中低收入群体,因此要根据目标群体的信贷需求和生产生活特点,量身定制服务产品和服务方式,探索创新服务产品和服务模式,实现差异化的金融。例如一些小贷机构专门致力于服务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厂主,一些小额贷款机构主要服务于中小企业,一些小额贷款机构则以中低收入的农户为主要客户,这样才能在满足客户需求的同时实现机构的可持续发展;二是小额贷款机构的合法合规合理营运。小额信贷是一个非公共金融机构,小贷行业总体来说处于探索实践阶段,相关扶持政策和监管措施尚不健全完善。小额贷款机构要严格遵守规章制度,合法合规合理经营、规范运作,坚守原则性指标,实践中完善技术性指标,不碰非法吸收公众资金和非法收贷的政策红线,要根据市场需求和营运水平制定合理的利率水平,防止客户过度负债,切实保护客户权益。三是小额贷款行业的信息共享和经验交流,目前各机构单独运作,相比传统金融机构先后台系统的优势,小额贷款行业可建立自律机制、抱团发展,利用社会化第三方技术、法律、会计、咨询等服务平台,不为我所用,但未我所用,加强行业间沟通协商,充分反应小额贷款机构的发展现状和利益诉求,争得相关部门的理解和支持。
(三)小微金融的产品供给与小微经济的市场需求
40年前,教授经济学的默罕默德.尤纳斯走访乡村发出如此感叹:在大学里的课程中,他对成千上万美元的数额进行理论分析,但是在乡村那些生活在贫穷状态、愿意用劳动获得收入、困顿于总额区区几十美元的贷款人面前,社会竟然不能提供帮助,而焦点理由就是传统金融根深蒂固的“穷人的信用不可靠”!颠覆传统金融从具体的措施开始。“员工主动下到村里地头去拜访借款者”,“银行里看不到电话、打字机或者地毯”, “借款者要有6-8人构成团结小组,相互监督贷款的偿还情况”,“每一位借贷者都拥有这家银行一份不可转让的股份”等等,格莱珉银行以保持了9年的盈利记录成为兼顾公益与效率的标杆,而依靠无抵押的小额贷款,该银行加639万个借款人中有58%的借款人及其家庭已经成功脱离了贫穷线。
从尤努斯的实践经验我们可以得出:发自内心地利他,动态贴心地接触,需求激发的产品,严谨可行的措施,银行家固有的“穷人的信用不可靠”观念是不堪一击的。
深悟尤努斯的“格莱珉模式”,更能深刻地认识到:金融及其产品既不是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固有的,更不是社会富裕者的专属品。它犹如一粒树种,在合适的土壤和时空中,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逐渐成长起来。事实上,金融的一切同树如出一辙,因为树乃天地规律的集大成者,金融树乃金融规律的系统集成,金融就是树!其演变过程好比树叶是由树枝而来,树枝是由树干而来,树干是由树根而来。它们环环相扣、丝丝相连、密不可分、相互影响。
由此再剖析小微金融真空和缺位的深层次原因时:首先是对小微经济在经济与社会中定位的再认识,如果认为小微经济关系国计民生,起到促进就业,拉动创业等的社会稳定器的作用,那么促进小微经济和谐有序健康发展就不仅仅是货币政策下的小微金融命题,更大的权重是通过社会财政政策调节和扶持,体现社会责任的循环经济问题。如果把小微经济的发展比喻成一个盛饭的碗,促进小微经济发展的金融政策顶多是碗边,即满足小微经济的金融需求可以做大小微经济的体量。但更重要的是,科学有效的扶持小微经济发展的财政政策才是碗底,是社会经济的兜底和保障,没有碗底的碗边,碗边再大也最终盛不了饭。
所以,促进小微经济发展要建立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综合体系,财政资金保障安全,货币资本增加活力,财政做碗底,金融做碗边。同时,要配合财政政策梳理小微金融提供的主要服务产品,同样的金融产品根据不同的使用者,不同的目的,不同的作用 “一物四名”,即金融产品、金融资产、金融工具和有价证券,其供给的形态与金融产品的需求密切相关。要将财政政策配套金融政策,促进创业拉动就业的小微经济发展,增强金融与实体经济的融合度。
其次就是有效满足小微金融供给与需求的有机适度结合,达标完成“对特定的客户以一定的利率和约期归还为条件,将货币资金转让给其他资金需求者批放收余(批准贷款、发放贷款、收回贷款、贷款余额)的信用活动”。在原则性的前提下增强灵活性,统筹组合五种方法:逐笔申请、逐笔核贷;一次申请、定期调整;定期核定、周转使用;活放活收和透支。不管是无抵押无担保的信用贷款、以房产、车辆抵押或股权质押贷款,还是为核心企业及企业的上下游提供融资支持的供应链金融,在对金融产品供给和需求时,金融创新是好事,应予鼓励,但不能违背金融规律,不接地气的花样翻新的金融创新,最终会使金融大树失衡,埋下祸根。
(四)小微金融的核心与功能定位
“不是所有的花朵都适合肥沃的土壤,沙漠就是仙人掌的乐园”。许多企业的成败不在于环境的优劣,而在于是否选对了自己的位置。关于小微金融,显然主流层面及顶层设计已经经过了“有无存废”之争,过渡到了“度与平衡”的研究。由民间资本作为主体,注资获批成立的小微金融机构存在的前置条件是不能将投资人和经营者的个人风险转变为社会风险。否则,就与银行无异,没有存在的必要。研究小微金融的核心问题抛不开金融供需主客双方的生存和发展问题,体现在现实层面上,不仅是客户和小额金融机构相互依赖、共存共赢的关系,还涉及生态圈、产业链以及生存资源可持续发展问题。理论上,作为金融生物链上的一个必要环节,小微金融的存在和发展依靠金融客观环境的赋予资源以及深受其自身功能定位、差异化的核心竞争力等因素的影响,“小额、分散、接地气”是小微金融区别于其他大中金融的主要特点,也是小贷公司与传统金融机构差异化经营的方向。从最初的几家到目前的接近9000家,几年来,中国小额贷款公司经历了爆发式增长。快速增长的背后,凸显了中国小微金融机构广阔的发展空间和良好的发展前景。
但在实际中,小微金融机构同样会根据自身的资源禀赋评估贷款的规模经济性,在做大量小额贷款和做少量较大额贷款之间做出选择。同样的贷款规模,主攻低额度贷款势必要在做量上下足功夫,机构需要付出更多的人力成本,并且要依赖信息化的信贷系统方可实施有效的小额信贷管理,这都意味着相对更高的投入,目前能够做到的并不是多数。但小微金融机构真正的核心竞争力不是金融管理技术,而是帮助他人,成就自己的“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小微金融核心价值观。在经营层面上,小微金融机构要引入现代企业管理制度,落实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投资股东不擅自干预专业经营者的活动,真正做到小微金融回报客户第一,员工第二,股东第三的利益顺序,以此方可长久。
另外,万事万物的发展变化都有其内在规律,人类社会活动也具有自身的规律性,并一直遵循规律在发展前进。只不过相对于自然规律而言,它的许多规律隐藏在了错综复杂的表象之中,不宜被大众所觉察,金融市场的运行规律也是如此。对于启动时间晚、发展时间短、需求相对旺盛、规律逐步探究的我国小微金融现状,那么金融相对发达的国家和区域,小微金融发展如何?
资料显示,美国本土有7000多家银行,大部分都是社区银行,社区银行是美国常见的民营银行。这些银行尽管是资产不足10亿美元的社区银行,占银行业总资产的比例低于11%,但其向小企业发放的贷款却占到全行业的近40%。美国小企业的融资结构是:企业主自有资金占小企业投资的45%,亲友借款占13%,证券融资占4%,政府直接资助占1%,银行贷款和政府主导的投资公司借款占29%。[4]
可见,银行贷款并非小企业尤其是创业期企业及个体经营户融资的首先或主要渠道。这也说明,无论是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小企业融资难是一个普遍现象,是常态而不是“问题”。如果小企业贷款反而易于大企业了,那才是真正成了问题。小企业尤其是创业期的小企业和个体经营户,其资金来源首先是业主的自有资金,其次是来自亲友的民间借贷,第三是非正规金融即准银行机构的融资,最后才是银行贷款。
就小微金融成功的实践可以看出,小微金融的的资金来源与活力在民间,优势在当地,在于熟门熟路,在于街坊邻居、乡里乡亲。既可以通过自身发展带来的经济效益,同时又承担扩大就业、改善民生、稳定社会等社会责任,其市场优势与跨区域的距离呈反比。小微金融机构若跨区域经营,走得越远,其本土的地缘、人缘、信息缘优势越衰减,劣势表现得越充分。以此,小微金融的功能定位便可概括为:坚持走差异化、特色化发展道路,有所为有所不为,合理界定自己的业务发展边界,要善于“留白”,舍得放弃,不要盲目追求小而全、全功能,深耕“自留地”,不要“种了别人的田,荒了自家的地”。不能干什么,不要干什么,发展的边界有没有、在哪儿,应根据自己的资源、定位、优势、劣势,进一步在业务实践中落实扎根。
总体来看,小微金融机构只有在贷款行业、贷款对象、贷款期限、贷款额度、贷款利率、贷款担保方式上与银行等传统金融机构体现出显著不同特征时,真正坚持小而分散的经营原则,高度注重贷款客户数量而非单纯贷款金额的增长,实现了与传统金融机构的差异化竞争,才能在传统金融机构不断下沉贷款客户结构重心与小微金融机构普遍面临着直接的竞争情况下得以生存和发展,在竞争中更具优势和长远的生命力。而对于管理者而言,要深刻认识到民间融资千百年来持久而旺盛的生命力。监管者应关心的实质只有一项,就是监督并防止小额贷款公司出现风险外溢的情况。核心是监督其资金来源和依法经营情况,将其风险控制在注册投资人范围内,而不使之外溢为社会风险。
二 中小企业生命周期和成长规律
企业作为一种独特的经济组织,虽然由于环境、民族、地域、文化等差异而呈现不同的发展的特点,但也肯定有其共同的、内在的规律,从统计数据来看,企业的寿命悬殊如此之大,其中到底有什么内在的奥秘?小微金融如何自身定位并在中小企业的融资过程中把握其生命周期和成长规律并助其共同成长,这是小微金融从业者需共同探究的课题。企业生命周期是客观存在的,却很难定量加以描述。但是这种周期存在本身就是一种规律。企业管理者或经营者必须遵循这一规律,在企业不同阶段采取不同的发展策略,并努力使企业的稳步成长期和成熟期后延,或及时进行蜕变。
(一)企业生命周期的内涵和影响因素
企业生命周期是指企业从出生开始,到成长、成熟、衰退直至死亡的过程。这是所有企业都会经历的过程。企业在运转过程中,如果系统内各要素之间以及企业与外部环境之间的协调关系发生障碍,从而导致企业系统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和自身获利能力减弱或丧失,企业将面临较大的经营风险、财务风险,甚至产生病态和衰亡。正确认识企业生命周期规律和正视这个现实,对于小微金融的管理者和实践者意义十分重要。只有承认企业所在行业本身的发展规律,正确对待不同成长阶段的企业,才能对企业发展做出理智的判断,采取相应的经营战略和策略,制定出有利于企业生存和发展的信贷政策。
处于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企业,面临不同的环境和条件,要求实施与企业成长特征相适应的不同管理行为,这样才能确保管理的有效性。从企业的生命周期考察,企业将经历从幼稚、成长到成熟、衰退的发展阶段,从而形成企业生命周期的概念。企业的生命周期与其产品生命周期、技术生命周期以及产业生命周期有关。企业生命周期具有阶段演进的非线性、生命周期的一次性、阶段特征模糊性、周期与增长的相关性等客观特征。
以小微金融机构信贷实践客户情况汇总:小微企业一般具有经济实力差、生命周期短等市场弱势;大部分的小微企业是家族式企业,财务管理不规范,普遍存在“向银行报富、向税务哭穷、唯自家知底”的“三本账”现象;小微企业与传统金融信贷政策条件差距较大。这些是影响小微企业生存的外在表象因素。从企业内生和内控角度来看,企业的创始人是企业的灵魂,其价值观和追求决定了企业的命运。同时时间是检验一切事物存续的标准尺度,如果把目标定位于赚到钱的,企业发展十年左右的时间就消失了。企业五到十五年和二十年到三十年,是企业命运的转折点,在这两个十年中,企业有很多的选择和调整空间,如果这两个机会都抓不住,企业就很难逃脱个人事业周期的宿命了,企业就不可能超过四十年的宿命。
这里就涉及到中小企业的寿命问题,关于企业的寿命比较普通的说法是,我国中小企业的平均寿命为3年~4年,企业集团的平均寿命为7年~8年;而在欧洲和日本,企业的平均寿命为12.5年;在美国,跨国公司的平均寿命为40年~50年,中小企业的平均寿命不到7年。[5]而据胡润曾发布的《全球最古老的家族企业榜》,在上榜的全球排位前100名的“长寿企业”中,有超过六成的企业集中在欧洲。400名上榜企业家的平均年龄是48岁。
(二)创业者遴选与企业的生命周期
清代孔尚任的《桃花扇》 “眼见他起高楼,眼见他宴宾客,眼见他楼塌了” 三个“眼见他”,无非兴、亡二字,世事无常,物极必反。创业者乃至企业家是企业的灵魂,一个企业的早期的成长与发展,与企业家个人的人生息息相关,几乎企业平均寿命的极限与人生有效的事业生命完全一致。创业不是适合所有人,就如识途的马和领头的羊一样,在群体中也属于稀缺资源。统计发现,一个区域、一个行业乃至具体企业,抛开在工商部门不断变换的登记信息因素外,拨云见雾,区域、行业或企业的主要经营者或实际控制人总是那拨人,纵向来看,是这些人不断的注册登记、清算注销、再注册登记;横向看,几个、十几个、乃至上百个企业均是这些人的实际控制人。因此,在这个期间,对于小微经济,创业者遴选直接关系到小微金融的健康和持续发展。创业者遴选比商业模式、商业机会更为重要。客观的说想创业适合创业的人,人生最宝贵的生命期在于20—60岁,也企业家最宝贵的创业期,其中40岁是人生的分水岭,是承上启下的关键点,如果在40岁以前找到自己人生的使命和目标,40—60岁去实现人生的使命和目标,这将是一个非常圆满的人生。
企业也是如此,中小企业的特点是规模小,速度快,一般三年是个坎儿。企业没有适合市场的产品和服务不行,没有找到市场和客户的支持不行,没有优秀的创业者及团队不行,而这些正是企业创业期一道又一道的坎,坎迈不过去就意味着关门死亡,企业在第一阶段的高死亡率,是因为准备不足,在沉没资本中沉没了;企业在第二阶段的死,往往是因为疯了,一时之顺以为自己无所不能;第三阶段的死,是因为不懂得收敛和收割,不懂得八成熟十分收的道理,把一切可利用的人、才、物孤注一掷,一旦市场风变,全军覆没;第四阶段的死,理由很简单,就是因为口袋里没钱了。只有在竞争中获得优势的企业才可能闯过这一道道的坎,最终才可能获得源源不断的发展动力。
日本经营之神、松下电器集团创始人松下幸之助,在论述企业主如何管理企业时说:“当员工100人时,我必须站在员工的最前面,身先士卒,发号施令;当员工增至1000人时,我必须站在员工的中间,恳求员工鼎力相助;当员工达到1万人时,我只有站在员工的后面,心存感激即可;如果员工增到5万到10万时,除了心存感激还不够,必须双手合十,以拜佛的虔诚之心来领导他们。”但很多创业者还没来得及从身先士卒向后移动时,未曾起高楼、宴宾客,就楼塌了,企业就已经注销。
据《环球时报》报道的《日本企业长寿的秘密及启示》的报告书称,日本拥有3146家历史超过200年的企业,为全球最多,更有7家企业历史超过了1000年。排在世界最古老企业前三位的都是日本企业。在这些长寿企业中,89.4%的企业都是员工不超过300人的中小企业,多以家庭为单位经营。经营范围大部分是制作食品、料理、酒类、药品以及与传统文化相关的行业。我国的百年老店同仁堂,存续了330多年的历史,北京全聚德已经有140多岁。[6]民间还有很多家族经营的独特的密方和配方,经过代代相传其历史也不乏数百年和千年之久的,只不过是以隐性的状态存在。
可以说,影响世间万事万物生命周期的因素很多,其中欲望是其中一项重要因素,一方面,欲望是创业的诱因,拼搏的动力,也是成功的基石。但欲望上升为贪婪,具体到一个企业只关注金钱、产值和利润,忘却体验人生,那么这种贪婪的欲望就是生命周期的终结。
(三)金融交集下企业成长规律
金融之于实体企业,是血液与肌体的关系,通过金融流通对肌体的循环起到助推器和加速器的作用,金融可以改变企业组织结构和企业规模,如果没有金融的支持,企业的快速成长和规模扩张是较难以实现的。但同时,金融的趋利、杠杆调整和风险特性,对企业发展来说又是一把双刃剑,特别是对小微企业,暂时性、阶段性的成功喜悦和冲动,加剧融资冲动,金融工具运用不当,还会反受其害,重复走着“一年发家,二年发财,三年倒闭”之路。
格林斯潘曾说:风险承受能力因人而异,但判断今天市场的价格走向同一世纪前或更早年代相比,并没有什么区别。评估财产的方式,人们价值观的变化方式影响经济,其规则与先辈所的经历如出一辙。对小微企业的借款者来说,普遍的金融教训得出的类似每月用来付分期付款的钱不能超过收入的50%的规律,似乎在已经成功的经历面前只是一种说教,自我的金融行为是预期成功的例外,直到出现困局,企业注销或清算。所以,因触礁倾覆的船比被飓风掀翻的船要多,企业的许多关头不在于抗风雨,而在于补漏洞。
即便对于经历过风雨、熟知暗礁的企业,“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成身退,天之道也”。金融不仅丈量社会财富,更衡量人类的灵魂!因金融饥困与风险外溢导致的企业消亡是金融的失衡与错配之因,但归根结底是人性的悲剧,是人的过分趋利与幼稚必然导致行为的愚蠢。大自然有昼夜和四季之变,人类社会同样有阴阳和生死更替,从大的政策环境和市场环境,到行业的整体发展,都有上下、左右起伏之变,这种变化就如钟摆一样,有其规律性和确定性。由于这种规律性的运动导致市场环境以及行业和产业发展的规律,从微观的层面来看,一个企业从成长发展的地过程,也是有其发展规律。比如企业在发展的第一阶段,就是要产品和服务在市场中生根发芽,快速获得市场的资源的支持和补给;其后则是大发展的阶段,让产品和服务在市场中的占有最大化、利益最大化;企业在经历快速的发展,必然要经历治理整顿阶段,规范管理,而进入收敛之期;随后就要迎接寒冬的到来,在这个时候要保存优势、保存实力、保存团队等待时机。
所以,企业不仅要做大做强,更要先立足于做精做久,企业最终要能获得永久的生命力必须让自己的产品和服务得到消费者、市场、社会的认可和信任。
三 小微金融与中小企业周期与规律节奏匹配
总结康德和黑格尔的存在哲学,思考了存在的合理性,主要强调了存在的客观性、合理性和必然性。然而,他们没有来得及思考如何实现存在的均衡。如果说这是哲学大师的遗憾或是给后人留下的课题,以此对于小微金融与小微经济的组合,我们在肯定其存在的客观性、合理性和必然性,并且在蓬勃向上、持续发展时,思考存在的均衡、扩张的适度、发展的节奏就是十分必要之事。
市场就像上帝一样,帮助那些自己帮助自己的人,但与上帝不一样的地方是,他不会原谅那些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的人。任何一种行业的产生、发展与周围环境密切相关,若形成相对统一的频率与共振,则和谐共生,如有一窝蜂的趋势,过度发展,就会造成摧残。一个杰出的企业可以预计到,将来可能会发生什么,但不一定知道何时会发生。重心需要放在“什么”上面,而不是“何时”上。如果对“什么”的判断是正确的,那么对“何时”大可不必过虑。高明的经营者不在于挑战极限,而是在于建立高水平的均衡,调整对应频率,形成和谐共振。
(一)小微金融与小微经济的频率与共振
频率,是个物理学专用术语,是单位时间内完成周期性变化的次数,是描述周期运动频繁程度的量,每个物体都有由它本身性质决定的与振幅无关的固有频率。共振,也是物理学上的一个运用频率非常高的专业术语,是指一物理系统在特定频率下,比其他频率以更大的振幅做振动的共振频率。在共振频率下,很小的周期振动便可产生很大的振动。
将频率与共振这两个物理学专用术语反映到小微金融与小微经济关系上,就是要探究两者各自不同的频率周期,在共振点时,小微企业产生的金融需求满足金融供应。以下以美国社区银行的经验看如何发现频率实现共振的,美国的社区银行,与中国的农村信用社等县域商业银行类似,通常是某一地方的小型银行类金融机构, 遍地开花的社区银行往往和中小企业创业息息相关,只在当地范围内经营。社区银行的客户,主要是该地区有需求的中小企业和农户,社区银行具有方便快捷、成本较低、个性化较强的优势。既有地方传统银行的借贷和存款功能,又帮助促进当地经济增长,并确保该社区金融资源发挥作用。和高高在上的大银行比起来,社区银行的服务更加“亲民”和“个性化”。尽管资产不足10亿美元的社区银行,占银行业总资产的比例低于11%,但其向小企业发放的贷款却占到全行业的近40%。
上述关键词“个性化较强”、“遍地开花”就是小微金融与小微经济相同频率的体现、而“亲民”、“息息相关”就是同一频率下产生和谐共振。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发展社区银行,或许正是对症下药的良方,这也正是频率下的共振。
另外,小微金融有极强的市场需求,所以保障小微金融的生存与供给才能有进而激发小微金融的频率,促进小微经济的发展。因此美国政府针对社区银行规模小,抵御金融风暴的能力相对较弱的现状,有一套完整的扶持措施,依照《社区再投资法》,会对社区银行满足中低收入社区的信贷需求情况进行量化考核,并根据考核结果给予相应税赋减免,让社区银行逐渐壮大。除了政府的政策倾斜,社区银行自己也有专门的组织在内部互助,这就是美国独立社区银行协会。协会里的银行分布在全美超过24000个地点,有30万名美国员工,这些银行持有1.2万亿美元资产,1万亿美元存款和7500亿美元可供普通人、小企业和农业社区的贷款。在协会官网上,每个会员都能定期查到最新的行业和市场信息,并针对国家金融政策代表协会会员们提出意见和建议。
另外国际清算银行一项实证分析表明,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呈“抛物线”关系。这意味着,金融发展存在一个临界点,一旦越过该点,超出共振频率,金融体系与其他部门就主要表现为对稀缺资源的竞争关系,这时兼顾不好发展的主题和控制风险的底线,过度增加金融供给,就会影响生产力的增长,甚至催生金融危机。[7]
(二)小微金融的体量健康与不可忽视的墨菲定理和海恩法则
小微经济需要小微金融,但小微金融的供给体量需要匹配小微经济的需求量。那么,小微经济究竟需要多大体量的小微金融,如何构建健康的小微金融体系,“融资难、融资贵”是个可量化的经济学命题还是“一人吆喝、众人附和”的人云亦云的社会学现象?
关于需求,这是一个既古老又不断传承的话题,到底应该有什么样的物质需求?一直是人类与终极需求相关的思考和实践。从农耕甚至更加远古的时候起,许多先贤哲人们总是认为人类对基本食品等必需品以外的物质追求和创造,不是少了而是多了。但刚刚解决衣食住行等物质需求问题,精神需求又扑面而来。小微经济对应着小微金融,夹杂在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的期待中。
总体上说,合理的小微金融供给量是小微经济的需求量主导的买方型体系,而非小微金融供给主导的卖方型体系,意思即区域小微金融有供给饱和量和饱和期,以过渡饱和的金融虚拟手段诱导的实体经济势必造成危机和隐患。
以此就涉及到小微金融的需求边界和健康运营问题。测算良好的、健康的、可持续发展的小微金融需求应该包括对系统边界的定义和描述,需求边界描述应该成为需求说明书的必要组成部分,亦如饭食供应的想吃多少和能吃多少两个界线划定。这个边界,应该像孙悟空用金箍棒画的圈圈,被圈起来的需求,必须是只能出不能进;否则,需求边界蔓延就发生了。
这里既有小微金融与小微经济总量布局的问题,也有存量小微金融安全生存的问题。幼儿医学有个俗语:“若要小儿安,三分饥与寒”。这不仅是医者的忠告,也是前人育儿之经验,我们认为与小微经济与小微金融匹配发展的待证规律不谋而合。小微经济如人生的幼儿期,你给他就吃,你供他就需,通俗地讲,就是没够。同时这一时期又非小微经济的定型期,动态的襁褓期抚育,关注先兆、隐患,避免事故,就非常重要。以下两个特殊的预警法则同样适合小微经济的小微金融生态链。一条是墨菲定理:只要存在发生事故的原因,事故就一定会发生,而且不管其可能性多么小,但总会发生,并造成最大可能的损失。另一条是航空飞行安全的海恩法则:每一起严重事故的背后,必然有29次轻微事故和300起未遂先兆以及1000起事故隐患。
“你永远无法知道,意外和明天哪一个先到来”。上述原理和法则强调两点:一是事故的发生是量的积累的结果;二是再好的技术,再完美的规章,在实际操作层面,也无法取代人自身的素质和责任心。
小微金融的几年实践,对于供需双方来说都有成功的案例,也有失败的教训,对于一些小微企业来说,一味地强调金融需求,突破金融需求边界,不要“三分饥与寒”,结果为金融所累;一些小微金融机构,在一段时期成功获益后,忽视金融客观规律,突破管理界限和底线,对事故隐患、事故苗头抱有侥幸心理,或遮遮掩掩,或自信满满,最终为隐患和教训埋单。
古老的中国智慧也为我们提供了,“防为上,救次之,戒为下” 应对思路。这就告诉我们,都不能有丝毫大意,不能或对和隐患而要想一切办法,采取一切措施加以消除,把事故案件消灭在萌芽状态。
对于小微金融机构,不能讳言小微企业倒闭,这是客观事实,但探究前兆,预判趋势更为重要。随着网络化的不断推进,传统行业正在加速洗牌,更多的超大企业或公司可能在某个晚上轰然倒塌,荡然无存。市场经济,说到底是一个竞争经济,生产天然带有盲目性、无计划性,这是创新、技术进步的动力,也是生产相对过剩的源泉,这是市场经济的必然代价。相信市场,但不能迷信市场;同理,相信政府,也不要过分赋予责任,依赖政府。
(三)合理金融需求与中小企业生存
马云说:猪碰上风也会飞,但是风过去摔死的还是猪。如果小微金融是风的话,碰上风摔死的猪还不如不碰到风。这里就引申出小微经济的发展与合理的金融需求的问题。
问题的核心包含两个方面:一是对于小微经济状况的客观反映问题;二是合理金融需求的把控问题。关于小微经济特别是一个个具体的小微企业客观真实的信息反映问题,美国人说,除了“圣经”,使用率最高的读物就属黄页,黄页是一种具有权威性,高认同率的信息库媒体。现在可用网络黄页来源于各种信息渠道,如统计部门、管理部门、海关、商务部、工商局、行业协会、金融机构、企业信息出版物、黄页、展览会会刊、报刊媒体、互联网络、各种名录出版物等,需要区域化、动态化和第三方的独立性。
从2014年10月1日起,我国的信息公示取代年检,企业监管正式从企业年检模式进入到了企业信息公示模式。企业信息公示后,企业只需在规定的时间、规定的媒介上主动报告、公示有关信息(分为年度报告和即时公示),不必再到工商等部门申报,工商等部门也不再对企业的报告和公示信息进行全面审核、把关、确认,而是由企业对自己报告和公示信息的真实性、及时性负责。[8]这样,企业就有了更大的自主权,就能够便捷高效地完成报告和公示,就少了很多门槛、束缚和负担,就能使经营行为更自然地延续。如果企业未依法报告、公示有关信息,或隐瞒真实情况、弄虚作假,应承担对应的民事赔偿责任、行政处罚责任或刑事责任。企业信息公示制度更加注重事中事后监管、动态监管、信用监管,更加科学合理,也更能顺应企业监管体制改革的需要;有利于促进公平竞争,保护交易相对人和债权人利益,保证交易安全,维护市场秩序;能够进一步增强企业的诚信自律意识,激发企业活力。
这样,加上社会征信体系的建设完善,客观真实反映小微经济的状况逐一呈现在小微金融机构从业者眼前。如何在沙子中掏出需要金融支持的金子,我们需要“慧眼”,一是自练,二是外借。
自练方面包括一些成熟的小微金融机构总结出来的“三看、三不看”(不看报表看原始、不看抵押看技能、不看公司治理看家庭治理)、“三品三表”(注重人品、产品、抵押品和记录电表、水表和工资表)、“九字诀”(看品行、算实账、同商量)和“十六字方针”(下户调查、眼见为实、自编报表、交叉检查)。
外借方面,既然小微经济有幼儿期的金融需求特点,小微金融“育儿经”“孵化规律”体系的建设就非常重要。一是可以发挥社会各行业协会组织机构的功能作用,总结汇总本行业的状况、特点、融资需求和规律,作为小微金融机构客户经理的应知应会内容。《农村读物出版社》为在服务“三农”上有所创新,以促进农民增收为出发点,以促进农村和谐社会建设为落脚点,曾出版了一套真正贴近农业生产实际、贴近农村工作实际、贴近农民需求实际,让广大农民、农技人员和乡村干部看得懂、学得会、买得起、用得上的一套丛书,反响良好。二是在如何探究小微金融合理需求方面,小微金融机构可根据自身业务圈和金融供应链,聘请同行业的专家为顾问,掌握行业或企业发展规律,把脉合理金融需求。
这样,小微金融对小微经济的金融要素的配置,就可以真正起到两个效率的作用:一个是解决融资效率,形成资本集聚;二是提高投资效率,获得合理回报。
(四)有效金融供给与小微金融机构发展
经济发展需要金融支持,量化的经济增长对应量化的有效金融供给,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的 “新常态”下的经济增长,要求有匹配适应的“新常态”有效金融供给。
那么,落实到小微经济层面,如何适应这种“新常态”下的经济增长以确保有效金融供给与小微金融机构的健康发展?
首先要认识到位,小微金融也要有大视角。小微金融是中国金融的蓝海市场,小额信贷是中国信贷市场的蓝海。金融供给有数量和质量差异,金融健康发展绝非简单的数量增加或模式创新。从数量看,有供给过度或不足隐患;从质量看,有功能残缺或异化问题。有效金融供给的本质是能力型金融。无效的供给金融导致的社会所需要的金融功能之所以不能实现,根本在于缺乏金融能力和激励。相对于经济肌体,金融供给也有相对饱和期,不当的金融扩张会导致负面激励,混淆金融机构与金融功能的关系,导致一些机构根本没有发挥实际该有的功能,形成无效供给抑制社会更需要的金融努力,甚至无端增加社会资金成本,激活小微金融,促进小微企业发展是增加就业和社会稳定的重要保证,小微金融确保“名符其实”,“门当户对”支持小微企业。
其次,还应看到,一个地方的发展,70%、80%的资金都靠银行贷款,那就说明这个地方的金融搞得不活。一个地方的信托、租赁、小贷、抵押、担保等非银行金融机构得不到发展,高利贷、典当行、“老鼠会”等就会盛行,容易导致金融“三乱”。[9]所以随着利率市场化、金融脱媒的深化,“客户结构下沉”已成为金融机构战略转型的标准方向。在此中间小微金融机构如何与大中型金融机构差异化经营,考量经营者和管理者的智慧。对于小微金融机构的设立和监管,亦用地方政府为主体的扁平式监管模式取代现有银行业垂直监管模式的可行性和具体实施路径。小微经济产业或行业周期“幼儿期”的特点,一方面,大部分小微企业处在原始积累阶段,一般服务性企业多、生产型企业少,粗加工企业多、科技型企业少,而且规模偏小,结构单一,生产设备简陋,专业人才匮乏,缺乏综合竞争力。另一方面,融资需求的小、急、频特点及其高成本、高风险、低收益特征与大中型金融机构的特性不对称,标准不对应,为“次贷”难以雪中送炭的“鸡肋业务”。所以,对于小微金融机构应加大科学规划力度,虽大有文章可做,但应避免盲目扩张,无序发展,应以有效金融供给作为标尺,确定小微金融机构的发展规模和数量,宁可金融供给缺少一点,也胜过以测算金融需求而进行的机构盲目扩张,因为相对于金融需求,以金融供给这条腿为支点的圆规,画出来的圆更稳定。
同时,从小微金融的机构自身,从客户自身来看,不能由于自己小,客户小,看不到行业风险,存量的小微金融机构关键要聚焦主业,信贷投向一定要符合国家产业政策,促进经济结构优化。先富带动后富,利他然后利己,实现双赢乃至多赢,促进经济发展。
另外,创建中小企业信用体系,整合司法、工商、税收、社保、环保、质量监督、食品药品安全等信用信息,建立信用信息共享服务平台。借助第三方机构的大数据平台和小微信贷系统,广泛采集目标行业的数据,以及小微客户的经营数据,以大数据分析为基础,建设小微操作平台和小微信贷管理系统,实现集中化自动实现客户的信用评级及授信评估和风险管理,通过差别定价避免信贷配给的问题,覆盖风险,进而优化资源配置。同时,探索建立政府、银行、企业“三位一体”的企业信用保障体系,引入第三方专业机构来转移风险,建立政府性稳定基金、发展基金、补偿基金,为小微金融服务改革创新提供强力保障。在服务创新方面,大力发展产业链融资、商业圈融资和企业群融资,积极开展知识产权质押、应收账款质押、动产质押、股权质押、订单质押、仓单质押、保单质押等抵质押贷款业务。
再有,推进技术进步,利用互联网工具促进小微金融支持小微经济的健康发展。从历史看,新技术和新的商业模式的出现,会改变整个业态,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技术能改变一切。可以展望互联网下金融未来的发展趋势,首先计算机系统处理的交易大大减少人力,能够用网络替代的绝对不会再设机构。第二网络渠道能够提供的金融服务不必再设网点。第三远程集中处理的业务,基本用互联网,用低成本人工。第四全维度信息、大数据分析下目标客户,使信贷违约不再容易。
未来的理想状态是小微金融机构与互联网信息平台、第三方信用评价平台、供应链融资企业多方分工合作、扶持协助。小微企业融资的真正难点在于如何自证诚信。一旦能够证明诚信这一点,各种社会资源都会向你靠拢,但是中小企业去跟社会证明自己,自证,他们做不到。而如果建立并利用信用债权和信息共享的“云征信”系统,通过统一数据标准和接口,按需查询、按实际效果付费,更侧重于查询,且不保留查询数据,平台可以自行管理,用数据为企业证明,可打破小微金融发展瓶颈,系统解决的征信难题问题。以此,小微金融机构将非核心的辅助性、服务性和补充性的信息收集、客户开拓和客户维护业务服务外包,形成信息使用专业采集、信用评价第三方增信、供应链企业受托放贷,资金使用技术监控的有机合作。
对于探究生命周期和成长规律节奏匹配的课题,是一个实用课题,也是一个哲学课题,特别是对于互联网科技当下的小微金融和小微经济两者的研究。透过错综复杂的表象,研究其内在的运行规律,目的是对未来运作进行指导。本文虽然试图结合一些新生事物尝试发掘其中的一些关联,总结一些规律性的东西,但是历史没有过多的原创作品,所以我们经常见到会看来很多似曾相识的事情。对于小微金融和小微企业亦是如此,我们总是前仆后继步地步入同一个泥潭。前面的人走着走着掉进坑里了,我们以旁观者的心态捧腹大笑,他怎么能如此愚蠢?然后,过了些日子,我们也掉进坑里了。我们似乎又能听到后面的人充满嘲讽的笑声,这就是历史给我们开的玩笑。智者就是要能尽量避免和减少这种玩笑。